每次遇到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编程问题,我总是忍不住想问:“为什么这样?”这不仅仅是代码的问题,有时更像是生活的某种隐喻。
我记得有一段时间,我在一个小公司做程序员。公司的创始人,一个技术大牛,他的编程风格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。有一次,我看到他写了一行一百多行的代码,去实现一个简单的功能。说实话,我被他折磨得快疯了。后来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写,他居然说:“这样做可以提高代码的健壮性。”我当时就想吐槽,健壮性是个什么鬼?最后还不是为了提高代码的可读性。
再讲个故事吧。我有一个朋友,他是一位大公司的项目经理。有一次,他接到一个需求,要求在一个在线商城项目中,每个商品的库存数量不能超过1000。我心想,这有什么难的?结果呢?他竟然让我写了一个复杂的算法来处理这个问题。我当时就懵了,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嘛?后来他说:“公司领导有规定,每个项目都要有足够的代码量,这样看起来才显得有意义。”我当时一脸黑人问号,这是什么逻辑?
我觉得,这些所谓的“为什么这样”,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层层的官僚主义和僵化的思维。作为一个程序员,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能力,更需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。
我有时候也在想,为什么我们在编程时,总是要遵循那些看似很“规矩”的规则呢?比如变量命名要规范、注释要详细等等。其实,这些都是为了让代码更易于维护和阅读,但是有时候这些规范似乎变得太过教条了。比如,我曾经看到有人把一个整型变量命名为“i”,然后写了100多行代码,中间没有一句注释,这真的是在编程吗?我觉得,适当的创新和个性化有时候才是最宝贵的。
当然,我也要承认,有时候“为什么这样”也是因为我们的技术选择不够好。比如说,一些简单的功能,我们没有选择最直观的方式来实现,而是选择了更复杂、更不直观的方法。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过所有可能的技术方案。
总之,我觉得作为程序员,我们不应该被那些所谓的“规则”和“规范”所束缚,而是应该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,去思考“为什么这样”,这样才能真正进步。